基本解释
海滩怪兽 -介绍
海滩怪兽是荷兰动能艺术家瑟·严森研究的系列动能艺术项目,这些怪兽只不过由一些简单的黄色塑料管或者塑料瓶组成,利用风能作为驱动力,运用一系列的机械原理,能在海滩上独立行走,还能躲避天敌——海水。
如今,这些“怪兽”不光能够躲避各种天敌,而且甚至可以具有了生物的最基本能力———繁殖。
“海滩怪物”家族已经非常庞大。用他自己的话说,演化会产生很多新物种,“海滩怪兽”也是一样。“简单怪兽”可能只长着四条腿,或者一排身体,靠螺旋桨转动推动身体往前“走”,而“复杂怪兽”则可能体型庞大,重达数吨,身体上方白色的风桨随着风不停地摆动,驱动着下方无数只脚,小步前进,如同蜈蚣一样。
结构
这些“怪兽”的“细胞”不过是一些简单的黄色塑料管,顶多就加上一个“脑袋”———一个塑料柠檬汁瓶子。
在它们的身体中央,往往带有一个可转动的“脊椎”。“脊椎”转动能牵动每根脚趾,并引起一系列复杂运动。这其中最关键的就是12根决定脚趾运动方式的塑料管。不同的“怪兽”,这些塑料管的间距也不同,将这些间距标注出来,能得到11个数字。严森将其看成是怪兽的基因。“这些基因符号是11个数字。我将之称为11个神圣的数字。”严森说。
怪兽的“腿”和“脚”如同车轮,它们也由塑料管搭建。“和普通的车轮一样,车轮的轴停留在同一水平线上,髋关节也停在同一水平线上。”
怪兽还有各种“器官”,让它可以躲避天敌和环境的危险。“鼻子”就是这样一个设置。平时,怪兽都走在柔软温湿的海滩上,鼻子对着风的方向,当遇到海水或干的沙子的时候,它便会立刻停下来反方向行走。海滩上最大的危险就是海水,“它们很容易被淹死”,严森笑说。他给“海滩怪兽”们增添了感知海水的能力,所谓的感应器也不过就是一个小瓶。连接小瓶的管道平时触地吸入空气,但一旦吸入水时就会排斥,发出呲呲的声音,这就是遇到危险的警告,怪兽便会立即掉头回去。当暴风雨来临时,大风会驱动鼻子像打桩机一样打桩,将整个身体都固定在沙子里,以防被风暴吹走。
神经组织类似计算机
“怪兽”的大脑是由“神经细胞”———柠檬汁小瓶组成的。这大脑虽然简单,可运作基本原理却和计算机一样。计算机依靠电流的有无进行2进制的运算,对“怪兽”来说,空气扮演了电流的角色。有风吹过时,小瓶感受到压力,无风的时候,则没有压力。
依靠这个因素,“怪兽”的“大脑”也在进行着2进制的运算。严森说,今后这些“怪兽”还可以演化出“测时”机制,与海潮涨落同期进行。这样,它们就可以知道什么时候海潮会来,可以及时躲到沙丘里去。
因为可以进行2进制的计算,“怪兽”的“大脑”中还带有一个步伐计数器,可以计算走了几步,感知自己面对大海的方位,为自己勾画出“世界”的形象。
严森说,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是十分复杂的,但对于“海滩怪兽”来说,认知却极其简单———一侧是海洋,一侧是沙丘。这么一来,如此简陋的“神经细胞”一样可以运作良好。
在一些怪兽身上,还带有简单的“胃”,可以储存风能。一旦风停了,又正好遇到涨潮,这些剩余的风能足够驱动怪兽逃回沙丘避难。“这些怪兽是按照基因解码演化的族群,有优势的基因就会复制繁衍下来。”严森称,因为这些怪物的设计是按照基因算法而来的。因此,最成功的家族成员们在今后会将基因符号延续下去。
发明人
瑟·严森(Theo Jansen):出生于1948年,荷兰动能艺术家。瑟·严森求学于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物理系,后转为学习绘画。20世纪80年代因“飞行UFO项目”成名。20世纪90年代开始“海滩野兽”系列动能艺术项目,在世界各地做展。
严森上世纪70年代毕业于荷兰的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物理系。那时正值“嬉皮士年代”,深受嬉皮士文化影响的严森开始转行学习艺术。20世纪80年代末,他开始给一家杂志社写专栏,每天都要尝试用不同的眼光来看待世界,寻找看现实的新颖的角度。“海滩怪兽”最初就出现在他的笔下。他构思了这样一个动物,一个能够在海滩上独立生存的简单“生物”。
对于“海滩怪兽”,严森最初的想法是建造一些能够采集沙子,搭建沙丘的机器人,这样,当海平面上升时,这些机器人就可以拯救人类不被海水淹没。半年后,他开始利用塑料管建造这些“怪兽”。